中国某网讯8月28日06时,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,预计8月28日白天,我国西北、华北南部、黄淮、江淮、江南、华南北部及西南部分区域将遭遇大范围高温天气,新疆吐鲁番盆地、山东、河南、安徽、江苏、上海、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浙江、福建、四川、重庆、贵州、广西、广东等地均被高温笼罩,部分区域最高气温达37~39℃,重庆中北部、湖南西北部等局地超40℃,需全面落实防暑降温措施,保障公众健康与生产生活秩序。
从高温覆盖范围来看,此次高温呈现“南北跨度大、覆盖省份多”的特点。西北的新疆吐鲁番盆地,作为我国著名的“热极”,常年高温天数多,此次仍将出现35℃以上高温,白天地表温度可能突破60℃,酷热感显著;华北南部的山东中南部、河南东部和南部,黄淮、江淮的安徽、江苏、上海,江南的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浙江大部、福建大部,华南北部的广西东北部、广东北部,以及西南的四川盆地东部、重庆、贵州东部,形成一条贯穿我国中东部的“高温带”,涉及16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,影响人口超10亿,高温影响范围之广,为近期少有。
在高温强度上,不同区域呈现梯度差异。山东中南部、河南东部和南部、苏皖南部、湖北大部、湖南中北部、江西中北部、浙江北部、四川盆地东北部、重庆中北部等地的部分区域,最高气温将达到37~39℃,进入“酷热”区间,午后时段人体体感温度可能超过43℃,长时间暴露在户外易引发中暑;重庆中北部、湖南西北部等地的局地高温强度更为极端,最高气温可达40℃以上,其中重庆作为“火炉城市”代表,近期已连续多日出现高温,此次高温将进一步加剧,部分区域可能打破当地同期高温纪录,对居民日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。
从区域高温特征分析,重庆中北部、四川盆地东部等地受副热带高压稳定控制,高温呈现“湿热”属性。这些区域空气湿度普遍在65%以上,午后相对湿度甚至超过75%,高温高湿环境下,人体汗液难以蒸发散热,如同处于“蒸笼”之中,即使静坐也会感到闷热难耐,心脑血管疾病患者、老年人、儿童等群体需格外警惕热射病风险。
湖南西北部、湖北大部等地连续多日受高温影响,土壤墒情持续下降,部分农田出现中度干旱,对晚稻、玉米等秋粮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。持续高温还导致居民用电需求激增,空调、风扇等制冷设备使用率居高不下,部分区域电网面临较大供电压力,需警惕局部地区因用电负荷过高出现临时停电,影响正常生活与工业生产。
山东中南部、河南东部和南部等地处于黄淮平原,当前正值夏玉米灌浆期,持续高温缺水会影响玉米光合效率,导致灌浆不足、千粒重下降,农户需及时开展灌溉作业,采用喷灌、滴灌等节水方式,避免正午高温时段灌溉,减少水分蒸发损失。浙江北部、福建大部等沿海区域,受海洋水汽影响,湿度较高,高温伴随高湿易引发人体不适,同时沿海地区午后可能出现短时雷阵雨,但降雨持续时间短、范围小,降温效果有限,雨后湿度增加,反而加剧闷热感。
新疆吐鲁番盆地则属于典型的“干热”高温,空气干燥,昼夜温差较大,但白天太阳辐射强烈,紫外线指数可达5级(极高),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易造成皮肤灼伤、眼睛不适,户外作业人员需加强防晒防护,避免在正午12时至16时高温时段外出。
高温天气对公众健康的威胁不容忽视。持续高温会导致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,引发脱水、中暑等症状,严重时可能诱发热射病——这是一种因高温引起的致命性急症,若救治不及时,死亡率较高。老年人、儿童、孕妇以及患有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哮喘等慢性疾病的人群,身体调节能力较弱,是高温灾害的高危人群,需重点关注。医院急诊科预计将迎来中暑患者就诊高峰,医疗卫生部门需提前调配医疗资源,加强对热射病等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,同时通过社区宣传、媒体报道等方式,普及防暑降温知识,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。
城市运行方面,高温天气下,路面沥青易软化,轮胎与地面摩擦力减小,交通事故发生率可能上升;户外广告牌、空调外机等设施在高温暴晒下,结构稳定性下降,存在坠落风险;部分老旧小区供电线路可能因高温出现老化短路,需加强安全巡查;环卫工人、建筑工人、快递员等户外作业人员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,面临较大健康风险,用人单位需切实落实劳动保护措施。
针对此次大范围高温天气,中央气象台发布防御指南,明确各部门、单位及公众的防暑重点:
1.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职责做好防暑降温准备工作。应急管理部门需联合气象、卫生健康、电力等部门,通过电视、广播、短信、社交媒体等渠道,及时发布高温预警信息和防暑降温指导,提醒公众关注身体状况;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风扇、空调、防暑药品等物资的质量监管和价格监测,严厉打击哄抬物价、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行为,保障市场供应稳定;电力部门要加强电网运行监测,合理调配电力资源,做好应急供电准备,确保居民生活和重要行业用电需求。
2.公众应尽量减少午后高温时段的户外活动,尤其是10时至16时太阳辐射最强、气温最高的时段。确需外出时,需做好全面防晒措施,佩戴遮阳帽、太阳镜,涂抹SPF30+、PA+++以上的防晒霜,穿着透气、浅色、宽松的棉质衣物;随身携带足量饮用水,可适量饮用淡盐水或绿豆汤,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,避免饮用冰镇饮料刺激肠胃,引发不适。
3.社区、养老院、学校等机构要重点关注老、弱、病、幼人群,提供针对性的防暑降温指导和帮助。社区可开放老年活动中心、文化活动室等场所作为避暑纳凉点,配备空调、饮用水和防暑药品;养老院要定期检查老人居住环境的通风和降温设备,合理调整膳食,增加清热解暑食物(如西瓜、绿豆汤)的供应,定时为老人测量体温,关注身体变化;学校要科学安排教学活动,避免在高温时段组织户外体育课或集体活动,保障学生身体健康,同时通过课堂教学、校园广播等方式,向学生普及防暑知识。
4.高温条件下作业和白天需要长时间进行户外露天作业的人员,用人单位必须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。科学调整作业时间,推行“做两头、歇中间”的弹性工作制,避开12时至15时的高温时段,缩短连续作业时长,确保作业人员有充足的休息时间;为作业人员提供通风良好的休息场所,配备空调、风扇等降温设备,定时供应绿豆汤、酸梅汤等防暑饮品和藿香正气水、清凉油等药品;定期组织高温作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,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、高血压等不适宜高温作业的人员,及时调整工作岗位,杜绝高温作业引发的安全事故。
5.林业部门要加强森林防火巡查,高温干旱天气下,草木干燥易燃,需严格管控野外火源,防止森林火灾发生;水利部门要科学调度水资源,在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同时,做好水库蓄水管理,应对可能出现的干旱天气;农业农村部门要指导农户做好农作物防暑抗旱工作,根据作物生长情况及时灌溉、施肥,减轻高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。
气象部门将持续监测高温天气变化,每隔6小时更新一次高温预警信息,为防暑降温工作提供专业气象支持。各地各部门要以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,切实将各项防御措施落到实处,最大限度降低高温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,保障社会生产生活平稳有序。